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百年建设工业史话

第14章 自行研制的产品

百年建设工业史话 艸河鱼翁 5586 2025-06-19 22:08

  一、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第一支自行研制的自动步枪

  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是以建设厂为主,联合相关单位研制的我国第一代自动步枪。回转式闭锁,单连发自动射击,弹匣供弹,弹匣容量20发,折叠式三棱刺刀。是一种拥有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度和56式冲锋枪的火力连续性的“步冲合一”的自动步枪。于1959年开始研制,1963年9月设计定型。由于起点低,基础差,设计经验不足,1965年至1968年,建设厂每年小批量试制生产供部队试用,以便发现问题进行优化。

  1959年10月,上级下达关于研制7.62毫米自动步枪的指示。工厂边设计工艺工装,边投料试制,并在未经鉴定定型的情况下就投入大量生产,出现了不少质量问题。1970年,上级为完成生产任务,在全川组织了几十家工厂进行大会战,但质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产品装备部队后,反映出枪的精度不好,零件互换性差,故障率高,影响了训练和战备。工厂虽然组织过几次攻关和质量检查,未能解决问题。1977年,上级决定63式自动步枪停止生产,改用56式半自动步枪装备部队。63式自动步枪于是全面停产,工厂重新恢复56式半自动步枪的生产。

  二、8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第一支枪族中的步枪

  8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简称81式自动步枪),是枪族中的步枪。该枪族由步枪、冲锋枪性能合为一体的步枪和班用机枪组成,有固定托81式自动步枪和折叠托81—1式自动步枪两种式样。81式自动步枪性能优良,结构简单,射击精度好,火力猛,寿命长,一枪多用,多数零部件都可以在枪族各枪之间互换通用,旋转式闭锁,单连发自动射击,弹匣供弹,弹匣容量30发,分离式剑形刺刀。

  56式冲锋枪自装备我军以来,深受部队欢迎。然而该枪也有明显的不足,为了突出射击动作的可靠性,自动机运动能量偏大,射击时产生强烈震动,难以操枪,射击精度稍差,点射更难以掌握,该枪质量也偏重。

  1979年,以建设厂为主与兄弟厂共同研制了第一代7.62毫米枪族。上级指示工厂,在原研制第二代7.62毫米自动步枪的基础上,发展冲锋枪和机枪,组成7.62毫米枪族。1981年10月,7.62毫米枪族设计定型。第一代7.62毫米枪族中的步枪由工厂生产,定名为8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1984年初,列为国庆35周年阅兵项目,工厂组织完成了阅兵产品生产任务。1985年11月正式定型,转入大量生产,装备我军,全面取代装备多年的56式7.62毫米班用武器。1985年12月,8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

  81式枪族以56式各枪的战术功能特点综合研制成枪族。81式自动步枪通过改变接套上的装配形式,提高了枪机的寿命。主要不足是缺少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及应用,造成外形与56式冲锋枪很相象。81式轻机枪是在81式自动步枪基础上,将枪管长度由415毫米增加到520毫米,枪管上附加一个两脚架,火线高280毫米,使用75发快装弹鼓。该枪射击精度好,动作可靠,携带方便,枪族(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内零部件的通用率达到78%。另外,该枪在保证武器战斗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减轻了全枪质量,从而成为当时世界上同口径机枪中最轻的一种。

  81式枪族于1994年停产。

  三、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第一支小口径步枪

  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是5.8毫米班用枪族系统的单兵作战武器,是我国第一支小口径自动步枪。工厂于1991年7月参与了研制工作,1995年开始投入试生产。2000年通过生产定型。95式枪族为无托结构,导气式自动方式,机头回转式闭锁,平移击锤击发机,可单、连发射击,供弹为30发塑料弹匣,机械瞄准具为觇孔式照门。95式5.8毫米枪族包括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及4个配属产品——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多功能刺刀及下挂榴弹发射器。以自动步枪为新枪族的主体枪,还先后研制了短自动步枪及折叠托的自动步枪。枪族中各枪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换或通用。95式5.8毫米枪族结构优化设计,布局合理,在制造工艺上采用了枪管精锻技术,提高了零件精度;通过大量使用工程塑料,减轻了重量。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手持95式自动步枪,越过深圳河上的粤港分界线,进驻香港,这是95式自动步枪首次公开亮相。其后陆续装备全军。

  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定型9年后,经有关部门批准,兵器装备研究所和工厂共同开展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的改进研制工作,并将新一代自动步枪命名为95-1式5.8毫米自动步枪。

  95-1式5.8毫米自动步枪突破了95式自动步枪的原理和结构,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弹匣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超韧性的工程塑料,增加空仓挂机功能,增设了空仓挂机解脱钮。装上新弹匣后,只要按一下按钮就能实现子弹上膛,优化了人机功效和勤务使用性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先进水平。2001年,枪族中的95B式短自动步枪设计定型;2003年12月,03式5.8毫米折叠托自动步枪设计定型。2004年6月,启动对95式枪族的改进研制工作,2010年7月1日,改进系统正式通过设计定型,被命名为95-1式5.8毫米枪族系统,2016年,95-1式自动步枪以优异的使用性能、广阔的应用前景,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6月30日,95-1式自动步枪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活动中精彩亮相,显示我国步枪的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四、85式7.62毫米狙击步枪——第一支狙击步枪

  在枪械的领域中,狙击步枪肩负着射击远距离重要目标的关键使命。然而,在过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狙击步枪在我国步枪发展进程中处于空白状态。自56式半自动步枪装备之后,曾尝试在生产线挑选出一批射击精度较为出色的枪支,于机匣左侧铆装燕尾槽插座,并配装瞄准镜,试图以此替代狙击步枪。但遗憾的是,由于威力不足,在远距离射击时的精度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故而最终并未正式列装。

  1、85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1979年6月,工厂承接了仿制苏联德拉戈诺夫7.62毫米狙击步枪的重要任务。此款狙击步枪采用半自动单发的射击模式,以弹匣供弹,弹匣容量为10发,配备光学瞄准具,有效射程可达1000米。同年11月,成功仿制出样枪,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81年,对随枪工具进行了改进与补充,插线在枪械车间进行生产。1983年,工厂顺利建成狙击步枪生产线,该狙击步枪也成为工厂的主要产品之一。直至1985年,经过补充生产并完成定型,正式命名为1985式7.62毫米狙击步枪,它的诞生,填补了我军狙击步枪方面的空缺。

  2、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

  我国5.8毫米武器系统完成定型后,1988年,工厂积极参与到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的研制工作当中。这款狙击步枪成为5.8毫米武器系统里极为重要的一员。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首支狙击步枪,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当时独一无二的小口径狙击步枪,具备相当优良的战术性能。该狙击步枪为单发、半自动,可实现闭气射击,采用弹匣供弹,弹匣容弹量不少于10发,配备简易且轻便的两脚架。其射击精度颇高,枪支尺寸较短,质量较轻,动作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瞄具功能完备,在远距离射击时威力较大,后坐力小,整体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外形线条流畅美观,持枪操作舒适便捷,整体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自2012年起,工厂生产的狙击步枪在诸如国际特种兵狙击手比赛、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等各类赛场上屡获佳绩,声名远扬。

  五、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是主要用于对空中目标设计的大口径机枪,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组成。主要用于歼灭斜距离在2000米以内的敌人低空目标;还可以用于摧毁,压制地(水)面的敌火力点,轻型装甲目标,舰船,封锁交通要道等。按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携行式和运载式(安装在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舰船上)三种。

  1、56式高射机枪

  56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由工厂生产枪架并总装,该枪高低从–100~850,方向3600,射击低空及地面目标,汽车牵引,可在行进中连续射击。1961年11月,工厂开始试制。1962年8月,产品定型生产。因生产光学瞄准具配套厂供应不上,工厂曾暂时改用自己生产的机械瞄准器具装配。70年代末才派人到部队用光学瞄准具更换机械瞄准具。

  2、59—1式舰用高射机枪

  59—1式14.5毫米二联舰用髙射机枪,装14.5毫米机枪2挺,上下排列,无高低机、方向机,不带座椅,人工直接瞄准,射击低空目标和海面目标。1963年工厂接收资料开始试制,1964年定型投产,由四、二联高射机枪车间批量生产。

  3、65式艇用高射机枪

  65式14.5毫米二联艇用高射机枪,装有14.5毫米机枪2挺,水平排列,无方向机、高低机,带座椅,人工直接瞄准。该产品1965年定型投产,仍在四、二联高射机枪车间批量生产。

  1965年6月,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工厂将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和二联高射机枪生产线全部搬出,另在四川雅安新建高射机枪厂,工厂将部分人员、设备、工装调往该厂。

  4、69式海双舰艇通用高射机枪

  由于战备需要,工厂继续生产并研制四、二联高射机枪。69式海双舰艇通用高射机枪是用以代替59—1式和65式两种二联高射机枪的通用高射机枪。髙射机枪的结构为两14.5毫米机枪联装,机枪水平排列,有髙低机、方向机、光学瞄准具、带座椅。该枪于1966年初开始研制,1969投入试制生产。

  5、82式艇用高射机枪

  82式14.5毫米二联艇用高射机枪安装在水面舰艇上,主要任务是射击距离在2000米以内的空中目标和12链以内的海面、海岸目标,是工厂在69式海双舰艇通用高射机枪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1980年工厂组织改进设计,1982年设计定型。2004年启动了1982A式双管14.5毫米舰用机枪项目的研制工作,于2005年9月通过鉴定。

  六、援建工作

  1954年6月,工厂顺利完成本厂首次改建与扩建任务之后,旋即肩负起援建新厂的重要使命。彼时,工厂精心抽调基建人员,全力支援256厂、807厂和248厂等3个兵工厂的基本建设工作。与此同时,积极配套输送行政、技术干部以及专业工种工人,为新厂注入活力,充实其力量,这些人员成为新厂开展新产品试制工作的骨干。在此期间,工厂先后向上级机关及新厂输送干部共计59名,其中涵盖党官员1名、副厂长1名以及中层干部6名。

  1956年2月9日,第二机械工业部以电令形式,委托工厂负责筹建重庆第二机器制造学校,该校是第二机械工业部培养轻兵器制造专业技术人员的中等专业学校。工厂迅速响应,精心抽调政工、行政、技术干部,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以及实习工厂的组建工作。1957年,学校顺利建成并正式开学,工厂厂长谭凯丰兼任校长一职。1958年,该校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直接领导,后又改名为第三机器制造学校。

  1958年下半年,在工厂下放地方管理之前,又持续不断地输送干部和工人,积极投身于援建新厂的工作。经统计,累计输送干部371名(其中中层以上干部97名、工程技术干部122名,一般干部152名),工人937名。

  1958年至1961年,工厂处于下放地方管理期间,同样展现出积极担当的态度,先后抽调干部1200多名、工人3000多名,全力支援地方工业的发展,为地方工业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1961年,第三机械工业部下达指令,工厂再次承担起援建新厂的重任。在1962-1964年间,工厂与626厂一起先后包建福建975厂和河南396厂,抽调干部和工人200余名。值得一提的是,在包建河南工厂时,还特别抽调了厂级干部1名。

  1964年,鉴于当时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开启了大规模的“大三线”建设征程。此次建设计划旨在“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对于各省份靠近内地的腹地(俗称“小三线”),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在战时能够实现“省自为战”。全国范围内,地方军工厂的建设工作也同步展开。依据五机部的指示,工厂陆续承担起对口支援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地方军工厂建设的艰巨任务。当时,需要援建的工厂数量众多,且战备任务极为繁重。然而,工厂始终以大局为重,将支援三线建设视为自身应尽的光荣职责,积极组织开展全套技术资料复制、试制所需物资生产等工作。同时,精心配备生产技术干部以及关键工序的熟练工人,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地方军工厂的援建任务。

  1965年1月,五机部重庆地区筹备处下达指令,要求工厂包建瞄具生产厂。同年4月,五机部重庆地区筹备处进一步决定,将工厂生产的二联和四联高射机枪迁至四川雅安地区,新建雅安高射机枪厂,代号226厂,第二厂名建安机器厂。1969年,该厂脱离工厂,实现独立运营。

  在国内的国防三线建设进程中,工厂先后包建了3个三线厂。此外,为22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军工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工装保障,累计输送各类专业人员近2000名,为国防三线建设作出了贡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