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百年建设工业史话

第20章 摩托车研发

百年建设工业史话 艸河鱼翁 6600 2025-06-19 22:08

  在摩托车产品领域,建设集团从深度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开始,迈出发展的第一步。技术引进为集团打下坚实基础,在此之上,建设集团以稳健的节奏推进自主开发工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建设集团在摩托车产品领域不断前行。

  一、消化吸收及自主开发

  回顾1980年至1995年这段时期,建设厂在摩托车开发领域的探索之路,主要围绕着对雅马哈技术的引进、消化及吸收展开。以这一坚实基础为依托,建设厂逐步推进自主开发进程,其中小排量车型成为重点攻坚与突破的研发方向。

  1980年,建设厂成功推出旗下首款摩托车JT50,这一具成果,正式拉开了自主研发的序幕。紧接着,在1982年至1984年期间,通过技贸合作的创新模式,建设厂引入了CY80弯梁车型摩托车。这一举措为后续的技术沉淀与自主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84年至1986年,为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建设厂专门设立了摩托车研究所。在研究所的潜心钻研下,JS50Q-2车型成功问世。随后,1988年至1989年间,JS50Q-4及其系列产品也顺利推向市场。1990年至1992年,经过不懈努力,JS60的研发工作圆满完成。1992年至1995年,建设集团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战略调整,设立了开发部,原摩托车研究所并入开发部后更名为开发部二所。以此为契机,建设集团正式进军踏板车领域,先后成功推出JY50QT以及60cc、80cc踏板车。同时,借助引进的雅马哈先进技术,成功开发出JS150中排量太子车型摩托车。1995年,建设集团再次引入雅马哈技术,合作开发出JY55T踏板车以及JY50QT/JY48T仿古车。

  1995年至1997年,建设集团的摩托车研发步入了消化吸收深化阶段。建设集团研发团队对前期引进的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与钻研,成功开发出JS50QT-2、JS60T、JS80T等多款车型。1997年,研发团队进一步挖掘雅马哈技术潜力,成功推出JS125T、JS150-A两款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车型。在1996年至1997年间,建设集团采取了双轨并行的发展策略。一方面,持续引进雅马哈技术用于基干车型的开发,并通过深度消化吸收技术,不断拓展车型种类;另一方面,积极尝试借助社会资源,开发符合市场趋势的跟风产品。1997年,集团成功引进日本雅马哈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JY110车型。1998年,基于CY80的成熟技术,开发出CY80-A、JS80-5等CY80系列化产品。在JY55T成功的基础上,研发团队进一步消化吸收日本雅马哈技术,合作开发出JY50QT-2、JY60T-2、JS50QT-5、JS60T-5等多款车型。

  1999年10月,建设集团迎来了技术研发体系完善的重要阶段,正式成立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下设民品研究所(民研所)与综合技术处(综计处)。民研所主要承担摩托车(含ATV)成车及发动机新产品的设计、设计定型等核心工作,是建设集团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综技处则负责标准化、情报信息、翻译、技术推广、科技档案、计算机管理等技术支持业务,为建设集团的技术研发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保障。2000年7月,技术中心新设立检测评价处(评价处)。评价处的主要任务是依据产品设计和生产质量一致性抽检计划要求,对摩托车整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进行严格检测与试验,并根据车型开发进程开展相应检测工作,确保每一款产品都符合高质量标准。在此期间,2000年,集团在JY110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JS100T车型;2002年,又成功开发出JS110-V车型。

  在自主开发的漫漫征途上,建设集团努力开拓,在技术创新的广袤天地中笃定前行。1996年,凭借深厚的研发功底与不懈努力,集团成功打造出搭载35cc二冲程风冷发动机的JS35LL助力车。1997年,成功开发出第一款越野车JS80PY。紧接着,JS125Y越野车也乘势而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2002年,建设集团攻克技术难题,推出JS250ATV全地域四轮车。此款产品的诞生,填补了建设集团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在全力投入自主研发的同时,建设集团始终保持着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在1997年,建设集团利用社会配套体系跟风开发,推出了JS100车型。1999年,JS50QT-10、JS100-8、JS125-12/A、JS150GA等多款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接连问世。2000年,建设集团继续在摩托车研发领域深耕细作。JS100-3、JS125T-4A、JS125T-2等车型先后完成研发并成功推向市场。直至2002年,JS125-21、JS150-10等车型也相继完成开发工作。

  自2003年起,建设集团便精心推行新品工程,积极采用多种产品开发模式,稳健地推动产品研发与创新的前行步伐。

  其一为与设计公司协同合作的开发模式。2003年之初,建设集团便与设计公司携手开启合作征程,双方齐心协力,将全部心力倾注于JS110-B、JS125-4D等首批合作项目的深度钻研与开发工作之中。

  其二是产学研合作开发模式。建设集团借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技术转让、成果共享、产教合作以及共建开发机构等多元路径,逐步搭建起以企业为核心,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自2003年起,双方围绕整车匹配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舒适性定量评价方法、振动控制、排放达标以及噪声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有条不紊地展开合作研究。

  其三为全新开发与改进开发有机融合的自主开发模式。在充分引进并深度消化雅马哈技术,积累相当丰富经验之后,建设集团积极且有序地开展自主开发工作。2003年,集团新设知识产权处,并组建产品改进一、二、三处,专门负责产品的改进开发任务。直至企业搬迁之际,已圆满完成 50余款改进车型的开发、试制以及上市等相关事宜,成功达成全新开发与改进开发的深度交融,让改进产品切实成为新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四是协同开发模式。2005年,建设集团开始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全力推动整机厂与零部件厂之间的协同开发工作。在2003年,凭借新品工程的有力推进,众多新产品顺利投放市场,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建设摩托的车型品类。当年成功开发出JS50QT、JS110-3H、JS125-4X/4B、JS150-19、JS250ATV-A等多款车型。

  2004年,集团新设立试制车间,主要负责新产品零部件的试制工作。这一年,成功开发出JS110-B/H、JS70Y/90Y、JS125-4V/4W、JS150Y-A等车型。2005年,技术中心评价处成功引入ISO17025标准,并正式成立摩托车检测中心,精心构建起实验室国家认可质量管理体系,最终成功获取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该年度开发出JS400ATV、JYM110、JS125-F、JS200GY、JS80PY(F3)等车型。

  在2006至2008年间,建设集团步入“五芯”战略实施阶段,主要聚焦于中高端和战略性产品的开发。在此期间,开发出JS125-6A、JS125T-C、JS250ATV-5、JS110-J、JS250ATV-8等极具代表性的产品,同时推出JS110-C“3C”认证改进、JYM110/JY110/JS110-BF2“3C”认证改进、JS125-28A等改进产品。此外,还依照计划稳步推进JS150-B、JS125-6C、JS110-K、JS400ATV-5(CVT、水冷)、JS700ATV等重点产品项目。

  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999年12月,国家人事部批准建设集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为集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领域掀开崭新篇章。经过数月紧锣密鼓的筹备,2000年4月,建设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建设集团正式踏上博士后培养与科研实践的征程。

  为保障博士后工作高效运行,建设集团迅速组建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亲自挂帅担任主任委员,凸显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设立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并挂靠在人力资源部,专注处理日常管理事务,从细处着眼,为博士后工作的有序开展筑牢根基。在制度建设上,建设集团紧密贴合国家相关政策,深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制定了一系列详尽且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覆盖了博士后从申请进站的严格筛选,到进站后的日常管理,再到出站考核的全流程,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成功搭建起人才引进、培养及管理的顺畅流程框架。

  在博士后招收方面,建设集团主要采用与全国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合作的模式,联合开展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工作。具体流程为,工作站首先明确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具体条件与要求,精心拟定研究课题和项目。随后,各流动站单位依据工作站提出的标准推荐合适人选。建设集团对推荐人选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后正式招收其进站开展科研工作。此外,建设集团还充分考量实际需求,在与各流动设站单位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后,可直接从国内外毕业的博士中选拔优秀人才进站。

  对于博士后的培养、使用以及相关科研工作的指导和评价,建设集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与高校博士后流动站携手合作,共同选定专业人员组建博士后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每个专业指导小组都汇聚了相关专业、学科的权威专家、教授,以及建设集团内部的相关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形成强大的指导阵容。高层次人才项目所在的基层单位,则承担起对项目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并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确保项目稳步朝着预期目标推进。

  2000年9月,建设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迎来首位博士后,其科研项目为“摩托车振动、噪声控制的研究”。为让博士后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建设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悉心关怀博士后的生活,贴心解决住房、饮食等生活难题。同时,依据课题实际需求,全力为博士后打造现代化办公环境,配备先进科研设备,提供充足科研经费,并始终严格遵循课题科研经费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原则,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2003年,建设集团依托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流动站,积极探索创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模式,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纳入公司管理职能范畴。通过这一举措,吸引众多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加入公司,他们积极助力建设集团攻克关键技术和管理课题,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博士进站后,建设集团会根据实际需要,为其安排适宜的行政职务,同时精心挑选业务精通、工作能力强且勤奋好学、积极肯干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助手。以科研工作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建设集团成功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技术和管理骨干,为建设集团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004年11月,建设集团满怀着对携手发展的深切期许,与重庆海外联谊会归国博士分会正式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就此搭建起一座联结智慧与创新的坚固桥梁。归博分会犹如一颗光芒璀璨的明珠,成功汇聚了近百位海归博士。在这个精英荟萃的群体里,有在学界备受敬仰、堪称泰山北斗的长江学者;有于全国范围内声名赫赫、广受赞誉的专家学者;更有多位在全国政协、全国人大舞台上积极建言献策的杰出委员。这些优秀人才成就非凡,多达78人次荣膺国家高官各类奖项,135人次全身心投入到国际国内各类国家省部委重大科研项目之中,他们所展现出的卓越科研实力与澎湃创新活力,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归博分会在运作模式上独树一帜。建设集团精心筹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全力打造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配备完备齐全的办公设备与办公用品等软硬件设施,并且主动承担归博分会日常运转所需的办公经费。这一系列努力,恰似精心构筑了一个温馨且高效的服务港湾,为归国博士们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而此次合作,就如同源源不断的清泉,持续为建设集团输送国内外前沿的科技信息,极大地促进了建设集团对外的技术交流与协作,为建设集团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从2000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到2009年企业搬迁这段时间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进取,全力推进了近30个项目,广泛覆盖产品研发、技术、品质及营销、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20余项企业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极大地增强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创造出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众多项目成果大放异彩。《摩托车振动、噪声控制的研究》项目成果斐然,不仅助力建设摩托顺利满足国家新的噪声标准要求,还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针对摩托车噪声问题的分析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企业摩托车振动噪声问题积累了极为珍贵的资料;《ATV摩托车数字化产品开发及数据管理研究》精准为公司ATV摩托车的开发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虚拟设计》成功打造出JSS-96旋叶式压缩机的虚拟样机,该样机以系统仿真技术为核心,全面且深入地探究了压缩机的运动学、动力学特性以及详细的工作过程特性,为空调公司空调压缩机系统的后续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空调振动与噪声研究》成效显著,使空调振动平均降幅达30%-40%,有效抑制了压缩机的噪声和振动,大幅提升了公司空调压缩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及其数字化实现》精心构建了一整套完善的企业代码标准体系和规则,显著提升了建设集团的管理规范化和信息标准化水平;《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成功填补了建设集团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空白,为建设集团的产品研发与生产筑牢了坚实的法律屏障。

  建设集团怀揣着炽热之心,始终如一地悉心呵护博士后群体的成长轨迹,全方位、深层次地关切他们的发展。在助力博士后人才迈向卓越的征程中,建设集团倾尽全力,主动为那些成绩出众的博士后搭建申报荣誉称号的桥梁,创造宝贵契机。

  回首2003年11月,建设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载着殷切期望,不遗余力地举荐一位在站博士后。该博士后凭借自身深厚扎实的科研功底,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成功摘取“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博士后”这一极具分量的荣誉桂冠。同年年底,又有一位博士后以超凡的敬业精神与出色的工作表现,荣膺建设集团“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时光推进至2005年10月,另一位博士后因在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重庆市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称号。

  在建设集团举办的各项意义重大的活动里,博士后们总是备受尊崇,作为贵宾被热情相邀,身影频繁闪现。2004年4月,在建设集团收购南雅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3000人签字仪式盛典上,建设集团精心策划、周全筹备,特意安排博士后们身着象征着渊博学识与崇高荣耀的博士服,仪态庄重地登上重庆人民大礼堂主席台。那一刻,博士后们成为全场目光的汇聚点,一同见证了这一辉煌且令人铭记的历史时刻。同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高官贾庆林莅临建设集团视察。在这极为难得的机遇下,博士后代表们有幸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无疑是对博士后们辛勤耕耘的高度赞誉,也是对建设集团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力认可。

  2005年10月,建设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全国数量众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脱颖而出,大放光彩。在全国10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的激烈角逐中,成功崭露头角,荣获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授予的“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荣誉称号。这一荣誉影响深远,在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20年的漫长历程中,建设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书写了独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在当时,它是整个重庆地区、兵装集团,乃至国防科工委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作站。这份荣耀的背后,充分彰显了工作站在博士后培养体系建设、科研项目推进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为行业发展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